
本文转自:淄博日报
□本报记者 徐光莹
10月3日的淄博,秋雨绵绵,本是出游的“不利天候”,红叶柿岩旅游区却在雨声中迎来了开园五年来的巅峰时刻——单日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,刷新历史纪录。这座藏于鲁中山间的景区,已在五年间完成与550万游客的双向奔赴。“有一种叫红叶柿岩的生活”,正以独特的吸引力,成为文旅市场新时尚。
场景革命:从“打卡地”到“生活场”的蝶变
红叶柿岩的“长红密码”,首先藏在其精准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迭代逻辑里。景区跳出传统“靠天吃饭”的局限,以季节限定体验与全龄互动项目,让“四季有亮点、老少皆能玩”成为现实,完成了从“打卡地”到“生活场”的场景革命。
为弥补北方早春“万物未苏”的景观短板,景区团队耗时180余天,通过温室培育技术让38万株、20+色系的郁金香铺展成浪漫花海,吸引了超200名抖音达人实地打卡,单周客流突破10万人次。游客在这里不仅能赏花,还能收获十二花神巡游、郁金香主题市集、花艺DIY等多重甜蜜惊喜。
夏季的景区则变身“避暑狂欢地”,用“白天+夜晚”全时运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。白天,高空音乐漂流成了“爆款项目”;卡皮巴拉理想国,各种萌宠互动吸引着家庭游客。到了夜晚,古村化身“不夜城”,国风舞蹈、民谣演唱等轮番上演,不少游客专门为“夜柿岩”而来,在山间度过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夜晚。
即便是被视为旅游淡季的冬季,红叶柿岩也能制造惊喜。景区创新性推出“冰上的铁花”表演,让“冬天去红叶柿岩看冰上铁花”成了北方冬季文旅的一张新名片。
而在国庆档的这场“雨天逆袭”中,产品的多样性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。景区迅速调整运营策略,拿出“你敢来,我就敢宠”的姿态,以一场别出心裁的“赌雨”活动,用温情满满的红叶季门票、免费雨衣、不限量红枣热姜汤保障出行便利,让原本可能被天气影响的旅程变成了独特的旅游体验。
文化深耕:从“流量密码”到“价值共鸣”的升华
红叶柿岩的持续火爆,本质是对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。如果说多元产品是红叶柿岩吸引游客的“流量入口”,那么文化赋能则是它留住游客心的“情感密码”。
非遗在这里不是橱窗里的展品,而是流动的烟火和“活态文化”。非遗打铁花、飞天火壶、板凳龙、鱼灯舞在夜色中舞动,让古村焕发传统活力;红叶季的“长城脚下红叶浓·古风婚服大秀”,在山间演绎中国式浪漫,让国风古韵成为游客亲历的仪式感;《奇幻聊斋》快闪更是将沉浸式体验推向高潮,让聊斋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,而是变得真实、立体。
多层次文旅演艺矩阵也让风景长出“在地记忆”。《狐仙小翠》和夜场《奇幻聊斋》让游客一秒踏入聊斋幻境;《新青年》主题剧目让万人齐声高歌;再加上秋日浪漫音乐会、造浪音乐派对、烟花表演,等构建出全方位文旅体验。
古村文化的保护与活化,同样是红叶柿岩的“加分项”。景区内的和尚房村,原生态景色被精心保留,成为古村独特的“岁月印记”。
运营创新:从“单一景区”到“生活生态”的进化
在文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能否以精细化运营构建与游客的情感连接,决定着景区能否实现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的转化。红叶柿岩被人们过成一种生活方式,正是在于它以“游客视角”驱动运营,“以游客为中心”的温度,让游客从“打卡一次”变成“多次奔赴”。
在营销传播上,红叶柿岩借势而为、制造话题,让景区始终处于市场的“聚光灯下”。该景区如今已连续三年推出“淄博市民周”“中高考护航周”。同时,联动抖音达人、旅游博主,向网友展示“淄博不止有烧烤还有红叶柿岩”等话题。此外,景区还打造自有IP话题,让“来红叶柿岩晒个秋”等话题先后登上五大旅游平台榜单TOP1,全网曝光超60亿次,让“红叶柿岩”成为自带流量的文旅IP。
在现场服务上,红叶柿岩用“专业+贴心”的细节打动游客。国庆假期单日接待4万人次期间,景区增设检票通道、加派安保人员和志愿者、设置免费热水供应点等举措,给不少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为让游客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,景区还定期收集游客的反馈意见,根据游客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。这种“被看见、被认可”的感觉,让游客与景区之间形成了家人一样的信赖关系。
仁信配资-配资平台网-可靠的配资门户-股票杠杆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